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及时了解最新行业趋势和市场机遇

海外政策

阿根廷农业:优势、困境与中阿合作新篇

一、阿根廷:传统农业大国的辉煌

阿根廷是全球公认的传统农业大国,广袤平坦的耕地、肥沃的土壤、雨热同期的气候及规模化机械作业,共同铸就了其农业“单产高、成本低、质量优”的核心优势。长期以来,农牧业始终是阿根廷经济的压舱石,农业及附属加工产业贡献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出口额,创造近四分之一的就业岗位。

在全球农业格局中,阿根廷地位举足轻重:作为世界第三大大豆、第四大玉米和第十二大小麦生产国,第八大农产品出口国,其豆油、豆粉、豆粕出口量稳居全球首位,玉米出口量位列第二。不过,受农牧用地开发过早、基础设施薄弱、国内市场狭小等因素制约,阿根廷农业对国际供需高度敏感,近年呈现低增长态势,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长期在5%~7%区间波动。

二、产业格局:谷物与油料的主导地位

(一)大豆:出口创汇的核心支柱

大豆是阿根廷农业的“王牌作物”,播种面积长期占全国耕地的40%以上,高峰时超五成。2023—2024产季产量达4821万吨,占全球总产量10%,仅次于巴西和美国。作为该国最重要的出口创汇来源,大豆及附属产品(原豆、豆粕、豆油等)2024年出口额达196.2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24.6%,印度、中国、越南三大市场占比约65%。

阿根廷政府通过阶梯式出口税(原豆26%、豆粕24.5%)引导本土压榨产业发展,形成“加工品为主、原豆为辅”的出口结构——豆粕、豆油分别占大豆制品出口总额的53.8%和33%,原豆仅占10%。2024年其大豆压榨量达4300万吨,占全球压榨市场18%,产业附加值显著提升。

(二)玉米:潜力凸显的种植新势力

玉米是阿根廷播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谷物,占全国耕地30%,2023—2024产季产量5749万吨,占全球4.3%。用途上,三分之一用于国内饲料、淀粉及乙醇生产,其余用于出口,2024年出口额72.6亿美元,居出口品类第四位,越南、秘鲁、韩国是主要目的地。

玉米种植的独特优势使其面积持续扩大:相较于大豆,其播种“窗口期”弹性更大,可灵活规避1-2月的极端干旱;叠加全球玉米价格上涨和农机化水平提升,在干旱频发背景下,玉米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有望进一步提升。

(三)小麦:区域供应的传统保障

小麦作为阿根廷传统作物,曾因大豆高利润挤压导致种植面积萎缩,近年随大豆种植回调逐步回升。2023—2024产季播种面积591万公顷,产量1581万吨,占全球2%~3%;2020—2024年出口量稳定在1000万~1500万吨/年,占全球贸易量7%~10%,2024年出口额27.6亿美元。

阿根廷小麦出口以原粒为主,近九成直接出口,巴西(47.4%)、印度尼西亚(18%)是核心市场。凭借地理气候优势,阿根廷成为南美主要小麦自给国,为乌拉圭等周边国家提供超半数小麦供应,是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三、发展困境:内忧外患的结构性挑战

(一)土地集中与农村衰退

21世纪农业出口繁荣推动资本涌入,大农场加速机械化与单一化种植,挤压小农场生存空间。过去30年,阿根廷农业经营单位减少41.5%,规模前1%的超大农场控制40%耕地,而后80%的小农场仅占11%,土地集中化加剧了农村衰退。

(二)基础设施的系统性短板

交通领域,铁路总里程从20世纪50年代的4.7万公里缩减至2023年的不足1.8万公里,谷物出口依赖公路,但农村公路硬化率仅38%,雨季卡车时速不足40公里;罗萨里奥港设备陈旧且受河流水位影响,船舶平均等待15天,2022年干旱致其大豆出口骤降57%。物流成本占农产品价格的30%~40%,远高于巴西的15%~20%。

仓储与水利同样滞后:2023年粮食仓储容量仅能满足年产量70%,30%需临时堆放,当年大豆收获季因露天存放遭遇暴雨损失超50万吨;中小农户仓储设施落后,粮食年均损耗率达8%,是欧盟的4倍。灌溉方面,仅15%耕地有灌溉设施,潘帕斯核心区95%的主粮种植依赖自然降水,2022—2023年产季干旱致大豆、玉米分别减产40%、28%,损失超200亿美元。

(三)国际粮商的垄断把控

阿根廷粮食出口被国际四大粮商(嘉吉、邦吉、路易达孚、ADM)掌控,2024年四大粮商出口量占全国40%。这些巨头通过纵向整合产业链、横向收购本土企业,控制港口、仓储等核心环节——嘉吉在罗萨里奥港拥有专属码头,处理全国30%大豆出口;邦吉联合孟山都推广转基因大豆,以“种子+农药”捆绑模式控制生产端。

国际粮商还通过转移定价转移利润,导致阿根廷外汇与税收流失,同时推广的单一化种植模式加剧土壤退化,侵蚀农业可持续性。

(四)政策波动的持续冲击

出口税与外汇政策反复成为核心障碍。2003年以来,各届政府频繁调整农业出口税,大豆出口税长期高于巴西的8%~10%,推高企业成本。外汇政策更显动荡:90年代固定汇率致比索高估抑制出口,2002年浮动汇率引发长期通胀,近年外汇管制催生黑市,汇差最高达140%;2014年强制出口商按官方汇率结汇,导致粮食囤积,扭曲市场。米莱政府的汇率自由化改革也因储备枯竭和高通胀难以推进。

四、中阿合作:互补共赢的战略机遇

(一)多元化进口的重要补充

中国粮食供需呈现“主粮安全、饲料紧缺”特征,2024年大豆进口10503万吨(依存度超80%),玉米进口1364万吨,亟需多元化进口渠道。阿根廷作为中国第三大大豆进口来源,2024年对华出口粮食680万吨,同比增长37%,其中大豆410.2万吨。其玉米反季节生产(10月至次年4月)可填补中国北半球上市空档,为降低对美玉米依赖(占比约70%)提供新选择。

(二)海外生产基地的理想选址

中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均值一半,完全替代大豆进口需新增7.88亿亩耕地,远超国内承载能力。阿根廷人均耕地0.93公顷(世界第四),农业生产周期与中国季节互补,大豆、玉米单产高于中国,自然条件优越。2024年米莱政府废除外资购地15%上限,全面放开农业用地外资限制,为中企建设海外种植基地扫清政策障碍。

(三)基建合作的双向赋能

阿根廷基建短板制约农业潜力释放,而中国在基建、农机领域优势显著。中粮集团已率先布局:控股罗萨里奥港粮食码头,共建铁路专线连接粮库与码头,提升运卸效率。当前阿根廷推进铁路、港口私有化,放开土地限制,为中国构建“种植—加工—仓储—运输”全产业链提供战略契机。

五、思考与建议:构建多层次合作体系

中阿农业供需高度互补,可从三方面构建合作体系:一是建立政府间农业协调委员会,协商关税配额、检疫互认等问题,通过税收优惠引导企业扩大阿根廷压榨产能,稳定税收框架;二是优先推进港口、铁路等基建,联合本土粮农组织组建联合体,以基建投入换取股权或长期供应协议;三是强化金融支撑,设立专项贷款支持海外种植与基建,完善保险与风险对冲工具,借鉴中巴本币结算模式,推动人民币结算优惠政策。通过全方位合作,既能破解中国饲料粮供给瓶颈,也能助力阿根廷突破结构性困境,实现共赢发展。

标签: 阿根廷 中国 农业 农药
浏览次数: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