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化新标征求意见:7项标准筑牢农药科学使用根基
近日,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药效审评处发布《关于征求〈农药作用机理分组及编码〉等7项农业行业标准意见的函》,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7项标准涵盖农药作用机理分类及多类作物病虫害防治药效试验准则,旨在进一步完善我国农药登记评审技术体系,提升农药使用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为农业生产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多维覆盖:7项标准精准破解行业痛点
此次征求意见的7项标准呈现“基础引领+场景细分”的鲜明特征,既构建了农药使用的基础性技术框架,又针对不同作物、病虫害及应用场景制定了精准的试验规范,实现了对农药登记评审关键环节的全面覆盖。
基础保障:构建抗药性管理技术体系
《农药作用机理分组及编码》作为此次发布的核心基础性标准,系统梳理并规范了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的作用机理分组原则与编码方法。该标准充分借鉴国际抗性行动委员会(IRAC、FRAC、HRAC)的成熟分类体系,紧密结合我国农药登记实际情况,明确界定了不同类别农药的作用靶标及生理生化反应机制。这一标准的出台,为农业生产中农药的合理轮换使用、科学混配提供了清晰的技术指引,从源头为延缓病虫害抗药性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填补了我国农药作用机理系统化分类的技术空白。
重大病虫害防控:精准聚焦关键场景
针对农业生产中危害严重的重大病虫害,3项标准分别构建了专属的药效试验技术规范。其中,《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第101部分:杀线虫剂注干防治松材线虫病》直指松材线虫病这一“林业癌症”,明确了杀线虫剂通过注干施药方式开展田间药效试验的技术要求,包括施药时间节点、以“克/厘米胸径”为核心的剂量表示方法,以及科学的防治效果评价体系,为松材线虫病的精准防控提供了统一的试验标准。
面对玉米生产中的重大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第102部分:杀虫剂防治玉米草地贪夜蛾》细化了药剂防治的田间试验设计方案,明确了“卵孵化高峰期至3龄前幼虫”这一关键施药适期,规范了调查方法与药效计算公式,为相关杀虫剂的登记评审提供了标准化技术依据,助力提升草地贪夜蛾的应急防控能力。
针对大豆生产中的重要病害炭疽病,《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第105部分:杀菌剂防治大豆炭疽病》创新提出了苗期与豆荚期的分级调查方法,系统规范了病情指数计算与防治效果评价流程,为大豆炭疽病防治药剂的科学筛选与评价奠定了技术基础。
生产与储藏提质:覆盖全产业链需求
除重大病虫害防控外,标准体系还延伸至作物生长调控与农产品储藏保鲜领域。《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第103部分: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樱桃树萌芽》聚焦樱桃生产中普遍存在的萌芽不整齐问题,明确了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樱桃树萌芽的田间试验方法,包括“萌芽前20天以上”的施药时间要求,以及发芽率、坐果率、果实品质等核心调查指标,为樱桃优质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针对蒜薹储藏期易发生的灰霉病问题,《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第104部分:杀菌剂防治蒜薹储藏期灰霉病》重点规范了熏蒸、浸蘸、喷雾等不同施药方式的操作规程,明确了储藏环境条件控制要求,填补了我国蒜薹储藏期病害防治药效试验标准的空白,助力减少农产品采后损失。
在葡萄生产领域,《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第106部分:杀菌剂防治葡萄穗轴褐枯病》针对链格孢属真菌引起的葡萄穗轴褐枯病,明确了“幼穗抽生期至开花前”的关键施药时期,制定了果穗分级标准及防治效果计算方法,为葡萄病害绿色防控与品质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重价值:重塑农药登记评审新格局
此次7项标准的公开征求意见,不仅完善了农药登记评审的技术体系,更在技术创新、风险防控、行业规范等方面彰显了重大价值,将推动我国农药领域发展迈向更高质量阶段。
在技术创新层面,多项标准为国内首次制定,实现了关键领域技术空白的突破。松材线虫病注干防治、蒜薹储藏期灰霉病防治等场景的试验准则,均为针对我国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创新性技术规范,打破了部分领域依赖国际经验的局面,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药药效试验技术体系。
在风险防控层面,标准体系强化了病虫害抗药性管理的技术支撑。《农药作用机理分组及编码》的出台,使农药轮换与混配从“经验判断”转向“科学指引”,有效降低因不合理用药导致的抗药性风险,延长农药使用寿命,为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提供了长效保障。
在行业规范层面,各项标准均对田间试验的小区设计、施药方法、调查时间、药效计算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标准化界定,有效提升了农药登记药效数据的可靠性与可比性,为农药登记评审的规范化、科学化提供了坚实基础,有助于提升我国农药产品质量与国际竞争力。
当前,7项标准正处于公开征求意见阶段,这一过程既是凝聚行业智慧的重要途径,也是标准落地实施的重要铺垫。相关生产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及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可积极参与意见反馈,共同推动标准的完善与优化。相信随着这7项标准的正式出台与实施,我国农药登记评审技术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农药使用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将显著提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