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及时了解最新行业趋势和市场机遇

中国政策

破局低利润循环:中国农药企业的转型之路

全球农药市场困境与中国企业的新方向​

当下,全球农药市场步入充满挑战的新阶段,增长放缓、供过于求的态势愈发明显,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减。在此背景下,中国农药企业亟需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以往依赖大宗原药的模式已难以为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投向新分子和即将到期专利化合物,希望借此在饱和的全球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

SPM 生物科技公司市场总监、《中国价格指数》撰稿人 David Li 直言:“仅仅依靠对跨国公司的 B2B 销售已不再是一种可持续的增长战略。中国供应商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市场角色,并在产品资产上进行更具战略性的投资。” 这一观点,道出了中国农药企业转型的紧迫性。

重新审视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关系​

曾经紧密依存的关系​

长期以来,中国农药产业凭借成本、产能等优势,成为跨国公司(MNC)的重要制造引擎,为其生产全球销售品牌产品所需的有效成分和中间体。在这种合作模式下,中国农药企业实现了一定规模的发展,快速融入全球农药产业链。​

关系转变的缘由​

然而,如今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正承受巨大压力。“那些依然依附于跨国公司需求的中国企业,正在面临收益递减的困境。”Li 指出,即便是管理良好的 B2B 模式企业,在当前行业低迷期,也难以获得理想的资产回报率。​

问题根源在于行业结构的变化。跨国公司为应对市场压力,正大幅削减采购成本,中国供应商被迫降低利润率,却得不到长期采购量的承诺。这种不对等的交换难以持续。Li 解释道:“除非跨国公司同意提供长期采购保障,否则中国供应商将越来越倾向于多元化战略,寻求其他高利润率的增长机会。”​

专利到期化合物:机遇与风险并存​

潜在的市场机遇​

在寻求新增长机会的过程中,投资新分子或即将到期专利的化合物成为重要方向。随着畅销原药专利到期,中国生产商若能迅速扩大产能,有望抢占全球市场份额,这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潜在机遇。​

产能过剩的风险​

但机遇背后,风险同样不容忽视。以 SDHI 类杀菌剂为例,氟吡菌酰(saflufenacil)和吡噁草酮(pyroxasulfone)这两种有效成分即将到期,受到业界密切关注。据 Kynetec 数据显示,全球对这些化合物的需求相对有限,然而中国生产商的 “纸面产能”(计划或拟建产能)已远超实际市场需求。​

“这是典型的产能过剩陷阱。”Li 表示,众多企业都看到了专利到期化合物带来的机会,但并非所有人都清楚,将产能转化为持续收益需要长期战略支撑。要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国企业不仅要掌握技术制造能力,还需应对毒理研究、代谢物数据、监管审查以及主要市场的登记流程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构建产品资产,创造市场价值​

产品资产的概念​

Li 认为,中国农药企业向新分子转型,不能只停留在售卖原药的层面,更要打造能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创造价值的 “产品资产”。“在农药这样成熟的市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至关重要。” 他强调,新分子需要进行战略性布局,而非单纯依靠低成本生产。能否延缓产品进入 “长尾阶段”,或通过防御性定价与配方策略维持竞争力,是区分高价值产品资产与普通商品的关键。​

中国企业的短板​

遗憾的是,许多中国供应商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太多企业止步于生产阶段。”Li 指出,它们没有投入资源研发差异化配方、积累全球登记数据或提供本地农艺支持,而这些恰恰是创造市场价值的核心要素。缺乏这些关键环节,企业难以在市场中形成独特优势,只能陷入低水平的价格竞争。​

未来展望:思维转变与战略创新​

当前,中国的 “反内卷” 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药行业的恶性价格竞争,推动行业整合,但这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众多农化企业面临的战略空白。未来,主导专利到期后市场的竞争,不再仅仅取决于企业能否实现规模化生产,更在于谁能创造并维护产品价值。​

“在下一个周期中取胜,需要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Li 总结道,中国农药企业不仅要从制造商转变为营销者,更要从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价值的创造者。​

据预测,全球农药需求有望在 2026 年前后逐步回升。对于中国农药企业而言,这是一次重要的发展契机。那些能够成功完成从仿制供应商到战略创新者转型的企业,或许将彻底摆脱长期困扰行业的低利润循环,在全球农药市场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标签: 全球农药市场 中国 《中国价格指数》 新方向
浏览次数: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