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及时了解最新行业趋势和市场机遇

中国政策

生物农药的绿色革命:中国科学家变废为宝,实现关键农药生产成本与环境足迹双降

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突破,正悄然改变着全球价值30亿美元的生物农药市场格局。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创新工艺,利用农业废弃物进行固体发酵来生产阿维菌素——一种全球需求量最大、且完全由中国供应的生物源农药。这项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Bioresource Technology》上的研究,不仅实现了8.38%的成本削减,更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长期以来,阿维菌素的生产依赖于传统的液态发酵技术。尽管有效,但该方法一直面临着能耗高、污染重、成本居高不下的“三高”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绿色农业中的进一步推广。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田间地头最常见的农业废弃物,探索“变废为宝”的可能性。他们系统地筛选了多种工农业副产品,最终确定了一套由麦麸、玉米芯、甘蔗渣和蚯蚓粪等组成的“黄金配方”作为固体发酵的理想基质。

研究团队并未止步于此。通过精密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他们揭示了影响发酵效率的两大核心要素:基质的含水量和氧气供应。当基质含水量达到78.5%、接种量为25%时,阿维菌素的产出效率达到峰值。

更重要的是,这项技术已展现出工业化应用的巨大潜力。研究人员设计的浅盘连续发酵策略,能够实现稳定、可重复的四轮批次生产,不仅产量高达3.83毫克/克(干基质),还显著缩短了生产周期。经综合测算,新工艺的生产成本相较于传统液态发酵降低了8.38%。

这项创新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双重价值”:发酵后产生的固体残余物本身也具有作为微生物农药的潜力,能够直接用于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构成了完美的农业循环经济闭环。

此次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牵头完成,博士研究生杜国忠为第一作者,李珊珊研究员与东北农业大学向文胜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成果不仅为阿维菌素的绿色制造提供了新范式,也为其他基于链霉菌的天然产物开发提供了一份可复制的蓝图,对推动全球农业的绿色转型具有深远意义。

标签: 中国农业科学院 阿维菌素 CAAS
浏览次数: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