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及时了解最新行业趋势和市场机遇

海外政策

告别仿制药红利:中国农药产业的突围之路

全球作物保护领域正被两股强大的浪潮重塑:一是技术前沿的创新投入竞赛,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绿色革命。在这场变革中,跨国巨头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布局未来。以2024年为例,拜耳的研发预算高达27亿美元,先正达、科迪华和巴斯夫的投入也分别达到了17.7亿、14亿和10.8亿美元,即便是富美实也投入了2.78亿美元。这种规模的投入正在重新定义行业的准入门槛。

中国农药行业在过去二十年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成熟品种的迭代优化和工艺创新。然而,当全球游戏规则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昔日的优势正迅速转变为今日的挑战。面对日益收紧的全球监管、从化学合成向生物科技的转向,以及全球性的农药减量风潮,中国农药产业正站在一个决定未来命运的十字路口。

双重压力:收紧的监管与绿色科技的兴起

首先,全球农药市场的准入“门槛”正在不断抬高。从欧盟到美国,再到亚太各国,对农药的环境影响和人类健康风险的评估变得空前严格。这道无形的“监管之网”正迫使行业向更安全、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生物农药正在从边缘走向舞台中央。微生物制剂、生物肽类等新型解决方案,正成为行业新的增长引擎。跨国公司早已嗅到先机并果断行动:先正达在2020年收购生物刺激素领军企业瓦拉格罗,拜耳也计划在2024年推出其首款应用于大田作物的生物杀虫剂。

反观中国,尽管在2024年也批准了如三氟吡啶胺、氟砜草胺等具有全球市场潜力的新型活性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技术空白。但从整体来看,我国自主创新的新成分在产品组合中的占比,与国际巨头相比仍有显著差距,显示出我们在前沿创新上的追赶压力。

市场的警钟:传统大宗产品的出口危机

其次,全球范围内的农药“减量化”和“禁用化”趋势,正直接冲击着中国作为非专利农药出口大国的根基。

一方面,多国已将农药减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例如,《欧洲绿色协议》明确提出到2030年将化学农药使用量削减50%;加拿大也承诺同期将农药带来的风险降低至少一半。另一方面,对老旧高风险农药的淘汰正在加速。欧盟已禁用的农药中,有高达221种中国仍在生产;巴基斯坦近期拟禁用的14种农药(如吡虫啉、毒死蜱、三环唑等),许多都是中国出口的支柱性产品。

这一系列变化意味着,长期以来支撑中国农药出口的“老三样”——依赖老旧活性成分、走性价比路线的商业模式,正面临全球市场萎缩的直接威胁。不通过开发新型、更安全的替代成分来升级产品线,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将被严重削弱。

未来的赛点:专利到期潮下的战略抉择

更具深远影响的,是即将到来的一波专利到期浪潮。在2017至2024年间,全球登记了35个全新的活性成分,但它们至今未在中国获得登记。这些成分的专利将在2030年前后集中到期。

这看似是一个进入仿制药市场的机遇,实则暗藏陷阱。如果中国企业未能在此之前完成对这些新成分的跟进研究、工艺开发和登记布局,那么当专利大门敞开时,我们将面临的不是蓝海,而是一片早已被充分竞争染红的“红海”。届时,我们将再次陷入低利润、同质化的被动局面。

结论:抓住转型机遇,实现价值链跃升

中国农药行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节点。继续依赖传统路径,可能会被固化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而前方的出路也同样清晰:

一方面,要积极拥抱“生物革命”,将战略重心向生物农药和环境友好型技术倾斜。另一方面,要善用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术赋能研发,缩短创新周期,提高成功率。

对于中国农药行业而言,未来十年的战略选择至关重要。是选择在2030年的专利到期潮中,凭借技术储备实现跨越式发展,还是再次陷入低端仿制的循环?这不仅考验着企业的远见,也决定着整个产业在全球新格局中的最终位置。

标签: 全球作物保护 中国农药 生物革命
浏览次数: 137